【知青回忆】在瑶区的日子里(二)
如果说《走进瑶区的一天》心情是多么沉重,一路上坎坎坷坷。那么这只是“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”在瑶区以后1600多天的日子里,生活其实更苦涩、更艰辛,可谓“万事都要靠自己”。而每当夜深人静一个人“留守”学校时,却倍感寂寞和孤独。看似“自由自在”我却无一点高兴愉快之意,相反感到十分惆怅。而最让我担心是边疆缺医少药、交通又不便,害怕自己患病后得不到及时治疗,所以常常惶惶不安,从而感觉瑶区的日子真是特别,特别的漫长……
在瑶区当老师、教汉语,遇到最大的困难是民族文化的差异和语言不通带来的障碍。生活在公路不通,无电的深山里,傣族的孩子能想象出汽车、飞机是什么样子吗?只能理解为是“怪物”。
尽管民族文化差异之大,但教学的要求相同,我们必须仍象内地的学校一样按时完成每学期的教育任务。为了让学生理解汉语的意思,我不得不学会一些简单的傣语,以帮助他(她)们理解相似对应的汉语,我还托人从县城捎来一些画报,以“看图说话”的形式耐心解释类似:“汽车是在地上跑,飞机却能在天上飞”的道理和区别。有时还不得不“手、脚并用”,以肢体来形容某些事物,或者在黑板上画“漫画”。但效果还是不理想。让傣族学生造句是最头晕的事,最简单的一句话也会编造得“颠三倒四”,“啼笑皆非”。“我开火车”与“火车开我”在傣族学生的概念中没有什么区别、完全是一个意思。对此、我不得不用大量时间解释一些汉族的文化涵义和一些城市的概念,让学生对汉语的组词结构有基本的了解。
由于7岁孩子与10岁孩子的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差异,傣族孩子与“墨江人”孩子的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,更增加了我教学的难度。在数学加、减法的计算中常常弄得结果“相差十万八千里”。尤其是做应用题,对题意的错误理解,使加法变成了减法,而减法却做成加法,那么有加、减内容放在一起计算的题目、思维就乱得可想而知了。
为了使一些年龄小的“差生”提高成绩、跟上教学的要求,我有时只好一边做饭(山区老师基本都是自己做饭)一边帮助补课。有的学生第一次拿铅笔不小心折断,要帮其重新削好。对一些“思考”近一、二个小时、仍无法写出正确答案的学生,我也只好违心地告知其答案让他“完成作业”后尽快回家。
在最初上课的日子里,对一些“朽木不可雕也”的学生我曾无数次发过脾气,甚至在一次次辅导失败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撕了学生的作业本,而傣族孩子天性倔强却又十分尊重老师,不管老师发多大的脾气,他(她)们都默默忍受:既不会轻易掉眼泪也不会与老师顶嘴,更很少有学生家长因自己的孩子受委屈而带着孩子来学校“兴师问罪”的。
总之在瑶区当老师的几年中甜酸苦辣,怨气、失落感,其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,也无法向谁诉说,但当我听到学生唱起《老师之歌》时,歌中的“老师啊,老师!我们为你唱赞歌,晨曦里你去教室,放学后你去家访,不辞辛劳来回奔波”的歌词,常常使我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。深深感到有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。
作者王国兴系赴云南水利二团上海知青,请关注近日发布他在瑶区生活的作品:六集《在瑶区的日子里(三)》
《知青情缘》微信公众平台欢迎你!
朋友们请长按上面二维码加入关注,积极投稿,成为《知青情缘》的读者和作者。
投稿邮箱:
564636138@qq.com
宅豆聚惠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
抢起来!
↓